近年来,云台农场积极探索“立体种养 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共生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水面到田间,从林地到荷塘,一系列生态种养模式让土地迸发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云台农场云水湾湿地公园的40亩甲鱼养殖区,水面被层层叠叠的睡莲覆盖,粉白相间的花朵点缀其间,宛如一幅静谧的水乡画卷。睡莲池下,6500余只甲鱼自在游弋,平均体重达2斤左右。“甲鱼和睡莲共生,不仅减少了饲料和肥料的投入,还改善了水质,降低了病害发生率。”甲鱼区农技人员陈晨介绍,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甲鱼的游动能促进池水流动,防止睡莲根系缺氧,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池双收”。
在稻田里,鸭子在稻浪中嬉戏游走,这是农场精心培育的“稻鸭共生”系统。鸭子在田间穿梭,既能捕食害虫、啃食杂草,省去了农药与除草剂的投入,又能通过踩踏促进稻田通气,其粪便更是天然的有机肥,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反过来,稻田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让鸭子在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这种生态种养模式种出的稻米颗粒饱满、绿色天然,养出的鸭子肉质紧实、鲜美可口,从源头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在市场上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我们还采用林下养鸡模式,树木为鸡群提供了天然的遮阳屏障和丰富的昆虫饲料,鸡的粪便则化作树木生长的优质有机肥,形成‘鸡助林长、林促鸡壮’的良性循环。”云台农场云水湾湿地公园副总经理卜驰龙说。如今的林下养鸡项目已发展成为王牌产业,生态鸡售价达35元/斤,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这些模式以循环农业为核心,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环境压力,更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目前,云台农场云水湾湿地公园已形成“林-鸡”“稻-鸭”“莲-鳖”三大共生体系,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农场的生态鸡、稻田鸭、有机米等产品,都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产值增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