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想邀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晨曦微露,田埂上的露珠还未褪去,一群农垦人的身影在泥泞中躬身前行。他们肩上扛着荷苗,脚下踩着晨霜,但眼中却闪烁着星辰。因为,他们坚信:这片土地不仅能长出粮食,更能长出诗与远方。这就是“云水湾”品牌故事的起点。
2007年,农旅融合的构想初现,万亩荷塘和百果园初具成型。然而当时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被市场接受,开园首年游客不足千人。有人嘲笑:“一个农场种地就种地,搞什么旅游呀?”面对这样的质疑,团队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坚持以创新破局,白天跑遍周边城市向旅行社一遍遍地描绘“农田变诗田”的蓝图,夜晚在办公室反复推演运营方案。直到2011年,当云水湾戴上“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勋章时,累计亏损的阴云才被10万人次的游客冲散。此后的几年,云水湾乘风而上。2017年,云水湾桑葚干获江苏省名特优农产品创新奖,登上《江苏新时空》栏目。2018年,云水湾湿地公园获评国家2A级景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连云港市“十佳赏花旅游地”等多项殊荣。
然而,这份用十年汗水浇灌的事业刚刚抽穗,命运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2019年,园博园项目落地,那曾令人无比自豪的万亩荷塘被征收。土地锐减带来的痛苦还未消散,质疑声又起:“没了荷花,云水湾还剩下什么呀?”
项目启动的那天,大家蹲在荷塘边捧着被连根拔起的荷花沉默不语。老李攥着枯萎的莲蓬,喉咙发颤:“这些花都是我们一株株起早摸黑亲手栽的,十年哪……”更绝望的是,合作的旅行社集体撤单,团队爆发激烈的争吵,有人要转行做物流,有人要贱卖土地。直到负责人甩出一打泛黄的规划图,激动地说道:“2007年我们能白手起家,今天就能从零开始!地没了,农垦人凝心聚力的魂不能散!”我们跑遍了省内外十几个城市,考察各类转型案例,一轮又一轮地开展研讨会。那些夜晚,办公室的烟灰缸堆成了小山。终于,三个月后“百果园改造计划”全面启动。我们开发拓展训练,铺设彩虹滑道;我们拓展研学,将葡萄架打造成天然的田间课堂;我们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让采摘篮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我们搭建新媒体矩阵,让互联网成为展示田园风光的“移动橱窗”。云水湾这片土地以破界之姿在四季轮转中谱写着农旅融合的崭新诗行。
2025年,凭借集团公司“苏垦优品”的东风,云水湾的根系扎向了城市的脉搏——直营店正式亮相。货架上,新鲜的草鸡蛋挨着东辛农场的牛奶,藤筐里的草莓贴着岗埠农场的西红柿;精包装的桑葚干、淮海农场的精细米、金太阳粮油的食用油交织成一首田园诗歌。开业首日,营业额高达12万元。暮色渐沉时,玻璃窗上贴着的便笺纸被晚风吹得轻晃,有人写道:“原来农场和农场是手牵着手的。”
如果品牌会说话,云水湾会告诉大家:
我的裙摆上摇曳着70亩睡莲,四季轮转,年收益20万元;
我的掌心托着“绿色认证”的葡萄,亩产值突破5万元;
我的驿站旁“云台农庄”的鲜果走进千家万户,6小时采配5000斤葡萄疾驰南京,只为兑现“新鲜”的承诺;
我的臂弯里是20万人次的欢声笑语,仅2024年便开展70余场活动,实现全年营业收入864.1万元;
而我的未来早已扎根更深,“产学研销”是我生长的年轮,每一圈都刻着现代农业的密码。
朋友们,今天的云水湾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面旗帜,是绿色认证的金色徽章,是土地写给时代的回信,是数以万千新农人高举的火把,是乡村振兴的熊熊火光。十七载躬耕沃土,十七载破界新生。这是一代代农垦人肩扛日月、脚踏晨霜的十七年,是披荆斩棘、开荒拓土的十七年,是打破陈规、跨界融合的十七年,是化茧成蝶、叩响时代的十七年。
同志们,让我们携手奋进,在广袤的田野上描绘江苏农垦“强富美高”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