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江苏农垦再添“文明榜样”——王升:三十年躬身大地写论文
2025-09-22 09:22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与省总工会联合发布表彰通报,苏垦农发新洋分公司农科所所长、机关党支部书记王升同志荣获第二十一届“江苏省文明职工”称号。

不畏病魔,矢志农业振兴梦。来自内蒙古的王升,幼年经历饥寒,从小便在心中埋下“让更多人吃饱饭”的信念。199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毕业后,他怀揣理想投身新洋农场,成为一名土肥技术员,从事耕地质量监测、改善土壤物化性状、作物施肥技术、栽培技术创新等研究工作。然而,命运在1996年给他沉重一击,他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至今无法根治。医生建议他调离岗位休养,但王升的心早已深扎在这片土地。尽管脊柱逐渐变形、行动日益困难,甚至常年伴随剧痛,他依然以惊人毅力扎根农业科研一线。那时候跑田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不能走路骑车,他就把自行车当作拐杖推着走。就这样,他推着自行车踏遍了新洋农场的每一寸土地。

精于土肥,给大地喂饱营养餐。在土肥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王升聚焦农业增产增效,每年根据土壤肥力的演变、栽培技术的革新、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场农作物施肥提出合理建议,这些建议在农业生产实施应用后均取得了满意成效。2007年,新洋农场被列为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场,项目期为9年。王升不顾脊柱炎病愈康复需要体形矫正,带领项目团队开展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技术创新等工作,一年内完成了三年的取样任务,及时完成室内检测工作,最短时间内取得相关数据,及时建立了新洋农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肥料配方详细到每一块条田、每一种作物。不仅如此,王升还注重成果转化,于2009年将试验的延长肥料有效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水稻基肥机械全层施用技术在全场推广应用,让农作物产量再上新台阶。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0多篇,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江苏农垦科技进步奖、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科技奖”等奖项6项。

育繁良种,挑起重担往前走。2014年,王升“转战”育种领域,负责良种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筛选、推广,大小麦育种等工作,为龙头企业服务。“种源安全关系到农业振兴,必须要保证纯度、提高产量。”试验田的成百上千块展示牌代表着对应品种,每个品种的特性以及是否适合当地种植,王升心里都很清楚。农业受环境、气候影响很大,筛选能适应多种条件种植的品种、拿出普遍推广的措施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下,品种更新换代有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借助国家种业振兴的东风,王升带领团队静默耕耘,为垦区乃至更广区域的品种更新与技术进步作出了扎实贡献。

在同事眼中,王升不仅是严谨的科学家,更是善于带团队的领路人。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将农科所打造成农科院的标杆单位。他甘为人梯,悉心培养了一批批青年才俊,并主动向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近年来已向农科院总部及兄弟单位输送了数名骨干人才。他所带领的团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科研薪火,生生不息。

因贡献卓著,王升先后获评“江苏农垦首席农艺师”“江苏农垦最美人物”“感动农发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然而于他而言,最高的奖赏始终是土地馈赠的丰收。

“搞了大半辈子科研,苦多乐更多。”王升笑着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把论文写在农垦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农业增产增效!”他以佝偻之躯,挺立起农业科研者的精神脊梁;以蹒跚脚步,丈量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荣获“江苏省文明职工”称号,正是对他三十余载如一日守望田野、以热忱和坚韧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最好致敬。

标签:
责编: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