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优服务” 基层治理提效能 连云港开发区激活“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动力
2025-08-04 16: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佩杰,喻婷,缪钦  
1

盛夏时节,行进在连云港开发区,所到之处无不舒展着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党员干部进企业、进社区,一线解难题、惠民生;整洁优美的休闲广场上,居民们惬意地逛着家门口的创意市集;阳光透过“残疾人之家”玻璃窗,社区志愿者耐心指导残疾人学徒,用毛线编出自食其力的本事。

基层治理,是离群众最近的“面对面”考场。在连云港开发区,一系列创新实践让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有了愈加清晰的脉络。在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点滴实践里。

“持续以党建引领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从群众迫切关心的事情入手,在精准服务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连云港市委常委、连云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商振江表示,将坚持高位推动,聚焦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实现党建与园区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并构建“基层治理+营商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为“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劲的新动力。

“老大难”社区:从“无人管”到“合力治”

走进连云港开发区久和国际新城二期小区,环境整洁、绿意盎然:清澈的景观塘、平整的沥青路,车辆有序停放,路灯杆崭新挺拔。文化长廊里,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科普绘本、嬉戏打闹。难以想象,这里的小区很长一段时期曾深陷“物业跑路—留下烂摊子—新物业再跑路”的恶性循环。

今年以来,连云港开发区坚持“产业+城市”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在全区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行动,推动物业服务加快融入社会基层治理。

久和国际新城二期小区,由连云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任片长包片负责,其分管部门则作为包片责任部门,五羊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五羊和邻”微管家工作组,带领社区物管会把散失的业主资料、维修基金台账、竣工图纸一一找回、归档,并先后投入12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改造。“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哪敢想小区能这么舒坦,现在下楼遛弯儿时,到哪都觉得心里头很敞亮。”正在散步的居民老张说。

“光靠投入不够,得有‘自我造血’机制。”据五羊社区党委书记刘利军介绍,社区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形成“基础物业费+增值服务费+社区微经济”的多元创收路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让“无序”小区蜕变成了“舒心家园”。

在中云街道范庄社区,“支部+工会+党员+商户”的“1+3”联盟体,让自治活力持续涌动。范庄社区作为涉农社区,曾有11个小区长期处于“无物业、不收费”的真空状态,楼道堆物、垃圾乱堆成了居民的“心头堵”。范庄社区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制,鼓励党员群众、爱心商户等参与到社区治理,以服务得积分、以积分换奖励。“年终积分可兑换日用品、小家电,排名靠前的还能获评‘志愿服务之星’,以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现在是‘有事大家抢着上’!”范庄社区党总支书记杨丽笑着说,如今48名骨干党员带头、40家爱心商铺接力、325名热心群众跟进,曾经的“治理盲区”,如今溢满暖流。

社区“暖心港”:汇聚基层治理的新动能

记者来到连云港开发区猴嘴街道新民社区的“残疾人之家”,一排排惟妙惟肖的手工毛线制品映入眼帘。10多位残疾人坐在长桌旁,手指翻动间,又一批手串和毛线包逐渐成型。

“这些制品定期义卖,还能通过企业渠道外销,大家人均月增收300元呢。”社区工作者蒋静说。这个500平方米的“残疾人之家”,不只是“工作坊”,更是“暖心港”: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和社交训练帮大家打开心扉。此外,社区常年发动党员志愿者、爱心企业参与助残,今年还将落地残疾人就业网点。“不只帮他们挣钱,更要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蒋静表示,“‘残疾人之家’不光服务本社区,还辐射周边,将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城乡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近年来,连云港开发区以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治提升”工程为抓手,按照“党建引领、网格夯实、力量下沉、资源激活、数据赋能、三治融合”的总体要求,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引领作用,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需求,推出一系列暖心务实的举措。

在猴嘴街道环湖社区食堂一角,专门开辟的“小哥驿站”成了外卖、快递小哥们的“能量补给站”。这里配备了沙发、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箱,墙上的充电插座随时为手机“续航”。

真情、暖意转化为基层治理新动能。外卖员小李发现小区3号楼楼道灯不亮,拍下照片发到“社区联络群”,物业当天就完成维修;快递员小王送货时留意到独居老人张奶奶行动不便,主动在群里报备,社区网格员随即上门帮扶。

在连云港开发区,包括快递小哥在内的新就业群体与社区的双向奔赴,让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更富活力。在这里,“快递小哥”化身文明劝导员、安全观察员,累计反馈垃圾分类、消防隐患等问题40多件,成了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一个平等开放的共治平台悄然成型。

“工业社区”破题:做企业的“贴心人”

1984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后,连云港开发区的产业与区域共生共长。不过,大浦工业区曾一度陷入治理困境:729家企业、44家规上企业,因为分散在多方管理范围内,导致道路管网不完善、安全环保监管难、政务服务跟不上……

破局始于2022年,连云港市首个工业社区在大浦诞生。“企业就是‘居民’,要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大浦工业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姜振华说,社区构建“工业社区+产业企业”三级党建网格,推出“公共服务+惠企共享+职工共建”三平台,把5大类18项服务、50项具体职能打包送到企业门口。

“以前跑部门耗时费心,现在社区‘一站式’对接。”连云港浦盛储运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永有感而发地说。近3年试点下来,社区累计向企业推送政策信息1000多条,走访企业7轮全覆盖,解决各类问题数百个,协助职能部门开展活动40余批次。

行走在这个“工业社区”, 给人最大感觉就是“亲”“清”营商,为新时代工业社区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可期。

从涉农社区的“合力共治”到园区残疾人的“指尖增收”、社区“小哥驿站”,再到工业企业的“暖心服务”,连云港开发区探索和创新基层治理,围着群众转、跟着需求走。

“奏响基层治理‘协奏曲’,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连云港开发区组织宣传部部长纪岱宗告诉记者,全区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最可信赖的“主心骨”,让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排头兵”,奋力绘就“党建强、治理优、百姓乐”的生动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佩杰 喻婷 缪钦 通讯员 王竹青

标签:
责编: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