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全面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顺利通过省化工园区认定复核,入选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全国绿色低碳园区、全国数字智慧园区,获评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全风险等级D类化工园区(较低风险)、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等荣誉,累计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园区整体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为“十五五”更高水平发展夯实基础。
面向“十五五”,园区将全面深化“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创新园区、实力园区”建设,聚力推进园区空间拓展、中试基地建设、供热能力提升、消防特勤站建设、环境容量扩增、ESG体系建设、科创能级跃升、智改数转提效、经济总量倍增、竞争力一级园区创建等十项工作,奋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新高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园区实践”,实现综合竞争力“全国进百强”。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实施“南拓东跨”空间拓展计划,依托宿连航道危化品码头规划建设临港化工片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同步推进综合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规划。力争“十五五”期间全面启动并完成南向拓园任务,并进一步推进将总规划面积拓展至30平方公里以上,全面提升项目承载与产业延链能力。
建设化工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宿迁化工中试基地,推动园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重点面向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医药等领域,主动对接国内化工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高水平科研资源供给与支撑。同步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中试项目提供全链条孵化培育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力争2026年底前首期中试车间建成,首批中试项目入驻。
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构建多元供热体系。加强与蒸汽管网建设主体沟通对接,加快推进国能集团宿迁公司至化工园区供热管网工程,同步推进园区内部蒸汽支管网体系建设,全力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用,形成多源互补、运行高效的供热体系。“十五五”期间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为稳定低价的热源供应。
建设高水平特勤站,增强应急处突水平。按照重型化工消防救援站标准,加快推进宿迁化工消防救援训练基地(宿迁消防救援支队三台山特勤站)建设,配备重型消防救援车、化学事故抢险车等各类专业特种车辆,打造省内一流化工专业消防特勤站。2026年建成投用,建成后将作为全市范围化工事故救援专业力量,承担跨区域救援任务,并可满足全市消防救援站整建制集训和培训需求。
扩大环境容量储备,支撑未来持续发展。鼓励引导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升级与绿色技术应用,提升资源利用和过程控制水平,充分挖掘关闭退出企业环境容量指标,“十五五”期间,力争园区中水回用率提升至30%以上,环境容量在现有储备总量基础上增加20%以上。结合拓园规划,开展新一轮规划环评编制,科学核算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支撑园区“十五五”期间发展环境容量需求。
创新ESG体系建设,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在全国化工园区中率先全面推行开展ESG实践,“十五五”期间,选树ESG优秀实践案例不少于3家,发布ESG发展白皮书,打造园区ESG实践品牌。持续推进“低碳园区”“无废园区”创建,“十五五”期间,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经验。深入践行责任关怀理念,引导企业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在已进入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典型案例前55强基础上,对照《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持续推进智慧平台功能升级和企业智改数转网联能力建设,探索AI技术在园区智慧化管理和企业工艺优化、设备运维、风险防控等场景应用,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全面提升园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十五五”期间,力争创成先进级智慧工厂不少于15个,卓越级智慧工厂不少于1个,始终保持智慧级化工园区水平。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建设,“十五五”期间,力争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研发平台不少于5个。加快实施“五类人才”培育工程,高标准建设园区人才公寓,推动人才引育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十五五”期间,力争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少于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5家,专精特新企业结构性占比持续保持在全省工业园区前列。
推动经济总量倍增,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实施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十五五”期间,力争培育上市企业不少于2家。坚持招商引资“扩增量”与企业培育“优存量”并举,强化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和核心竞争力。“十五五”期间,全力打造三百亿级化工新材料和百亿级生物医药两个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园区综合实力迈入全省前列。
聚力一级园区创建,加快进入全国百强。“十四五”末,全力进入竞争力二级化工园区。“十五五”期间,对照《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持续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化两化融合与数字化应用,确保成功入选竞争力一级化工园区,如期实现“打造产业新高地,建设园区强品牌,实现全国进百强”总体目标。
(翟榕 缪克汤 李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