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新吴区春明幼儿园的“春和小园”里,一双双小手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株刚结出果实的番茄苗。从春日播种到秋时收获,这片生机勃勃的园地,正以其最质朴的方式,记录着孩子们与自然相处的真实故事。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窗口,更是幼儿园将劳动教育、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的“户外实践场域”。
规划一方天地:让环境成为“不说话的老师”
春明幼儿园深信环境的教育价值和力量,基于此,园所遵循“儿童友好、课程融合、生态循环”三大原则,将一处阳光充足的边角地带改造为种植场域,创建一个支持孩子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据此,种植区被清晰划分为:班级责任田、共享种植区、感官探索区、工具区与堆肥区。这一科学的场地规划,不仅美化了园所环境,更使其成为一个蕴含无限教育可能性的“户外实践场域”。
民主一次决策:把“种什么”的权利还给孩子
“春和小园”里种什么?答案来自孩子们。一场关于“播种选择”的讨论,在各班生动上演。
“我想种草莓,因为它甜甜的!”“种西瓜吧,大大的!”“可是西瓜需要很大的地方,我们的场地不够大怎么办?”……在思维的碰撞中,教师适时提供本地常见作物的图片和生长资料作为支架,引导大家思考本地气候、季节时令、作物生长周期等现实因素。
最终,通过图画投票、理由陈述等民主方式,各班共同确定了种植清单:生长周期短、易于观察的生菜;大家都爱吃的小番茄和水果黄瓜;以及能不断向上攀登的豆角。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被动执行者,而是项目的策划者,他们学习到的不仅是植物知识,更是协商、妥协与基于事实做决策的能力。
守护一段成长:在责任与探索中学会关爱
播种只是开始,持续的养护才是对孩子们责任心和耐心的真正考验。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建立了“小小值日生”制度,轮流承担浇水、除草、观察记录的任务。
在班级《种植观察日记》中,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下种子破土、子叶张开、开出第一朵花的惊喜瞬间;用符号记录天气和浇水情况。小一班的教师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孩子们发现番茄叶子上出现了小洞,他们非常着急,自发地分组查阅绘本、求助园艺爷爷,最终找到了‘元凶’菜青虫,并学会了用环保的方式驱虫。我认为,引导幼儿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过程,远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价值。”
日复一日的照料,让孩子们与这片土地和生命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他们懂得了等待,理解了付出,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味一份喜悦:在劳动与创造中看见价值
盛夏至初秋,“春和小园”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红彤彤的番茄、绿油油的生菜……孩子们带着自豪和喜悦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收获的蔬菜被带回了各自的家,变成了餐桌上美味的菜肴。在家园沟通中,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珍惜粮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此外,富余的蔬菜还被用于组织“小小农贸市场”义卖活动,所得款项用于购买新的种子和菜苗;或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制作植物拓印画。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分享与再利用,孩子们亲身参与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生命循环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从春种到冬藏,从希望到沉淀,春和小园见证着生命教育的完整循环,是春明幼儿园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在这方小小的园地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果实,更是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合作、思考与创造的美好品格。(许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