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在地资源与幼儿经验的有机联结,推动课程建设的系统化与实效性,无锡市新吴区江桥幼儿园践行无锡市新吴区幼儿园“1+6+N”项目“基于儿童经验生长的环境与资源建设”,围绕“云上共研:指向经验生长的在地课程资源四阶联动优化策略”主题进行了一场深度项目共研活动。
破冰·启思:当资源“活”起来
一场小品,拉开教研序幕。深度探讨“资源、环境、经验、课程”四者如何协同共生,赋能幼儿的真实成长。资源、环境、经验和课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我们开发利用在地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其有效转化为幼儿经验,进而优化课程设计。
聚焦·深研:从“有资源”到“有经验”
一场隔屏对话,一次智慧碰撞。江桥幼儿园与鸿山至德幼儿园两园教师云端联动,以“鱼缸式”研讨模式,共探资源与经验的共生之路,破解“有资源无经验”的困境。
主会场以分月审议表、资源地图和项目课程框架为依托,从前经验梳理入手,精准把握幼儿认知起点;通过资源利用的深度辨析,将在地资源有效转化为课程内容;更以环境创设为纽带,实现园内外经验的有机联动。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共同推动资源向幼儿经验的实质性转化,实现了从资源意识到课程思维的转变,让在地资源真正服务于幼儿经验的持续生长。展现教研活动的专业深度与实践价值。分会场则指出资源是载体,转化才是关键;经验是目标,教师方为桥梁。教师自身必须是资源的“活态”理解者与共鸣者,才能精准架起从“在地资源”通往“儿童经验”的桥梁,真正实现资源的教育价值。
共识·赋能:四阶路径,双向循环
各小组围绕“起因—方案—实践—总结”四阶路径展开实操研讨,梳理出从资源引入到经验落地的具体策略,以伯渎河文化中心为例进行探讨,使其真正成为幼儿探究的活教材,构建资源与经验的连接路径。
真正的课程,诞生于资源与经验的裂隙之间。那缝隙,是儿童的惊异与提问,是环境预留的空白与可能,亦是我们教育者以专业意志进行的每一次深刻编织。本次“鱼缸式”云教研,以“主会场深度研讨+分会场智慧观察”的创新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跨园所的思维碰撞。主会场教师作为“缸中鱼”深入思辨,分会场同仁作为“外部智囊团”实时反馈,既激活了教研现场,也拓宽了研讨视角,真正实现了“一处研讨,多方受益”的协同发展。无锡市新吴区江桥幼儿园将继续深耕这一教研模式,推动片区幼教质量持续提升,让每一处在地资源都能在专业共研中焕发教育活力。
(钟嘉怡 林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