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垃圾分类,就想着多积点分,没想到这一个月下来,真换了不少实用东西!”10月23日早上,崇川经济开发区学堂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厅里暖意融融、人声鼎沸。原来,今天正是社区每月一次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日,居民们平日里认真分类投放垃圾攒下的积分,此刻都变成了米面油、清洁用品等实实在在的“小福利”,也让“垃圾分类”从环保理念变成了大家乐于坚持的生活习惯。
今年十月以来,学堂桥社区以垃圾分类积分兑换为“小切口”,探索出一条多方联动的工作新路径。通过民主协商听民声、多元宣传聚民心、积分兑换惠民生,社区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推动居民从“知分类”向“能分类”“爱分类”转变。这一转变正是崇川经济开发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缩影,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垃圾分类新时尚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民主议事定方向,共商共管破难题。“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方资源同向发力、久久为功……”在学堂桥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上,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物业工作人员和网格员齐聚一堂,共商分类难题。为让垃圾分类真正贴合居民需求,社区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入户走访,收集民意,充分发挥民主优势,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在社区党委的积极协调下,目前,观阳名邸小区共设置4个分类厢房、4个分类亭,每个厢房配备1名督导员和1名微网格员,每2个分类亭配备一名督导员,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为分类实践“保驾护航”。
双线宣传润民心,榜样引领促参与。“以前总搞不清哪些垃圾该放哪,现在你们讲得这么明白,我以后肯定能按标准投放!”居民李大爷听完垃圾分类讲解后,笑着跟工作人员说道。学堂桥社区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模式:线上,利用小区电子屏、广告栏等形式定期更新宣传垃圾分类小贴士,在居民微信群每日推送垃圾分类科普内容;线下,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建“学堂桥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打造“网格员-微网格员-物业-志愿者”四位一体宣传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做到每家每户。同时,由社区干部、小区微网格员、老党员等带头分类,以“身边榜样”的示范力量带动邻里,激发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分”到“我会分”“我要分”的转变。截至目前,观阳名邸每日近400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
积分激励惠民生,小券撬动大文明。“每天坚持分垃圾,一个月攒的积分就能换不少实用东西,既护了环境又得了实惠,这事儿办得好!”观阳名邸小区的王大妈攥着刚领到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券,笑得合不拢嘴。近期,社区以“惠民利民”为导向,制定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奖励实施细则,居民将厨余垃圾投放到就近的垃圾分类设施后,由督导员发放《垃圾分类兑换券》,采用“智能回收+积分激励”的模式,构建出“行动有标准、积分有依据、兑换有渠道”的闭环管理模式,并在原有的“积分换卡”基础上升级为“积分超市”,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便民服务相结合,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可感知的实惠,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在崇川经济开发区,各社区正不断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持续创新垃圾分类推广形式。从学堂桥社区的“积分超市”,到太平社区的“垃圾盲盒”,再到新胜社区的“集章有礼”,这些创新实践正让垃圾分类从“小区事”变成“家家事”,一张张积分卡记录着居民环保行动的点点滴滴,共同描绘出崇川经济开发区绿色宜居的新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宁晨
通讯员 顾予乐 唐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