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崇川经济开发区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社区治理的重点环节,以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通过建强队伍、创新宣传、优化激励三大举措,有效引导居民从“嫌麻烦”到“觉得值”,再到“愿意分”,共同描绘出一幅“人人参与、家家分类”的绿色生活新图景。
多元队伍“齐上阵”,树立先锋“引领旗”
垃圾分类,人是关键因素。三桥社区系统整合内生力量与外部支持资源,打造了一支以社区工作人员为引擎领航、物业人员为中坚力量,涵盖“微网格员、在职及离退休党员、热心居民、青年学生”六位一体的“先锋服务队”。
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铁脚板”,社区工作人员成稳及时疏通工作堵点,精准对接各方资源,为这支多元队伍凝聚起强大的行动合力。万科、科盛等物业负责人积极响应,调整保洁员错峰上班、确保在岗。微网格员、居民志愿者作为“前哨探头”,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承担起日常巡查与宣传引导的职责,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区住建局退休干部许恋斐、南通市税务局顾杰、区审计局冒小燕、崇川经济开发区社管办高劲松等居民主动亮明党员身份,不仅带头在家庭和邻里间严格执行分类标准,更利用业余时间化身“桶边督导员”与“政策宣讲员”,让“红色力量”在垃圾分类一线熠熠生辉。南通第一中学高三(6)班团支部发起“厨余垃圾我来分”实践活动,青年学子深入社区协助精准分拣,以“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方式构建环保链条。
宣传引导“出新彩”,玩转科普“趣味课”
“以前觉得分类复杂记不住,现在参加几次游戏,口诀都背熟了,一点也不难!”同和嘉苑东区的成奶奶笑着说。
精准有效的宣传是转变观念、普及知识的桥梁。三桥社区创新推出“趣味引导+场景体验”的立体化宣传模式。针对社区大型活动人气旺、氛围好的特点,在文艺汇演中巧妙嵌入垃圾分类问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普及。在人群集聚的广场、商业街区,设立宣传摊位,通过互动游戏、现场答疑等方式方法提升居民认知度。针对拆迁安置小区内老年居民比例高、接受新知识相对较慢的实际情况,社区更是拿出了绣花功夫,组织专项服务队“进小区、入楼栋”,量身定制“分类投投乐”等趣味游戏,编制“猪能吃是厨余,猪不吃归别处”等朗朗上口的分类口诀。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老年群体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记忆”,确保了宣传引导的无死角、全覆盖。
积分激励“持续热”,兑出民生“实惠度”
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激励机制,是保持居民参与热情不退潮的关键。在探索初期,三桥社区曾试行“投放获积分、定期兑奖”的积分券模式,但由于兑换周期长、奖品吸引力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及时总结经验,果断优化方案,推出“当场换鸡蛋”等即时兑换活动,将奖励效应从“预期”变为“现实”,迅速点燃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强大的初始推动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激励措施开始“持续加码”与“精准升级”。社区结合“儿童友好”、“社区食堂”等特点,主动链接周边商业资源,推出“积分兑换商户优惠券”活动。分类积分不仅可以兑换日常用品,更可以兑换成惠民餐饮、文具店、洗衣店等商户代金券或充电桩点卡。这一创新举措将垃圾分类与居民日常消费、引导安全居住等场景深度融合,既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又盘活了社区服务生态,形成“环保促民生、民生带消费、消费反哺环保”的良性循环,让小小的“绿色账户”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纽带”。
今后,社区将推动激励机制从物质奖励向精神激励深化拓展,通过设立“绿色家庭”星级评定、“环保达人”评选等荣誉体系、探索建立“绿色行为银行”,将垃圾分类与志愿服务等正能量行为联动积分,积分可兑换社区文化活动优先权、青少年社会实践证明等精神福利。引导居民从“为奖品而分”转变为“为荣誉而行”,实现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
(管雯琪 瞿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