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农场:三维立体赋能产业发展
在白马湖农场二渔场,一幅现代生态农业的立体画卷正徐徐展开:水面之下,鱼虾欢腾;光伏板上,阳光变身为清洁能源;林地之中,五黑鸡自在踱步。这里巧做“水、陆、空”三维文章,探索出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
渔光互补,一塘双收创双赢。白马湖农场二渔场打破传统养殖局限,与国家电投携手合作,在1150亩水面上方布局光伏产业。仅光伏租金一项,每年就能为渔场增收86万余元,让阳光成为稳定的“收益来源”。光伏板下的水面并未闲置,而是成为“渔光互补”的优质试验田。这里有序放养订单鲫鱼、鳜鱼和小龙虾,首批230亩订单鲫鱼苗已实现营收38万元,后续鳜鱼养殖亩效益也很可观。曾经单一的水面,如今同步产出清洁能源与优质水产品,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鱼”的双重收益。
林田共生,点绿成金焕生机。走出养殖水面,白马湖农场二渔场的林地与旱地同样焕发活力。林下空间被打造成五黑鸡的“天然运动场”,数千只五黑鸡穿梭觅食,产出富含微量元素的绿壳蛋。这种“林禽共生”模式,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凭借绿色生态的产品特质赢得市场青睐,绿壳蛋常常供不应求。自7月初产蛋以来,已实现效益1万余元。与此同时,新平整的82亩旱地及部分塘埂也充分“变现”。种植的冬瓜等经济作物早已预售一空,带来了13万元种植收入,这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焕发出生机,实现生态与收益的双向提升。
海安农场:葡萄园套种一亩地挣两份钱
秋日时节,海安农场十余亩葡萄大棚内生机盎然。这里正推行“上层挂果、下层种草”的立体种植新模式,葡萄藤架天然遮阴,棚下农工忙着将玉龙草幼苗栽入育苗盘,借助弱光环境实现“双作共生”。
“以前棚下土地全闲置,现在种玉龙草,不占新地还能同步管护。”一位农工介绍道。选择玉龙草不仅因其适配耐阴环境,更因为它作为观叶植物销路稳定,且育苗周期短,年底即可销售,能快速补充收益。
农场负责人算了一笔“空间账”:传统葡萄园一亩仅产葡萄,套种玉龙草后,每亩可育苗5万株,按市场价能增收近万元。同时草苗覆盖土壤,可减少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降低葡萄园管护成本。
此次套种是农场探索立体农业的首次尝试,若效果达标,明年将推广至整个葡园,让“一亩地挣两份钱”的思路在田间落地生根。
(袁慧敏 李华红)




